系統公告
【有. 設計 uDesign 貼心提醒】
親愛的會員,為保障您的權益,帳戶使用安全,請記得定期更新會員密碼。
閱設計
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:工作再忙,也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長
2019/04/25 by 未來Family
出生醫生世家的林之晨,7歲前由外婆照顧,而在父母親的開放式教育下,他走上了創業路。選擇不從醫,因為醫生太忙了,他認為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。現在的他,最喜歡和兒子聊天。



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,是台灣網路創業的先鋒。早在他大學時期,網際網路開始火紅的年代,就投身創業的行列。前幾年,他引進矽谷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的模式,成為台灣年輕一代創業者的搖籃。

這位37歲的創業家,說話既風趣又直接,即使在一些正式場合,常常是牛仔褲加T恤,一副科技工程師裝扮。而從談話到文章,也多半不離網路科技與創業。但是林之晨其實來自一個醫生世家,從他的祖父和外公,到爸爸、媽媽都是名醫。他的父親林芳郁曾擔任台大醫院、榮民總醫院院長和衛生署長,母親林靜芸則是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生,被封為整型界教母。





身為名醫後代,卻立志不當醫生

問他從小是否曾立志當醫生,他立即反應:「我不想當醫生,因為醫生根本沒有空陪小孩。」父母因為工作的關係,他一出生,就從台大醫院抱回外婆家照顧,直到7歲。林之晨說,從小只有外婆曾經希望他當醫生,其他的長輩從來沒有這麼說過,他笑說,可能是因為外婆自己不是醫生。

回想他在外公外婆家的日子,外婆教他做家事,訓練他對生活的紀律和對整潔的要求;外公則是身教,即使身為名醫,還是活到老學到老,不斷的挑戰自己。而他最樂的,就是常常趁著大人不在,偷偷用家中司機送他的一套工具,把家裡所有能拆的電器,都拆解一遍。「我從小可是在蒙特梭利、華德福和創客的環境下長大的!」林之晨笑著說。

等到他的父母升上總醫師和主治醫師,工作比較穩定後,林之晨才被接回父母的身邊。父母對他的管教方式比較放任,但還是會注重成績,因此從小他便想盡辦法用最少的力氣,考到最好的成績,因為只要成績OK,他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林之晨認為父親的管教方式較理性和民主,而母親則較為傳統,他認為自己的童年比較多的是自己的時間,比較缺乏的則是父母的陪伴。回想小時候,真正改變他的,是國小三、四年級時爸爸的第一台電腦,這開啟他對程式的高度興趣,自己也研究電腦,甚至想過長大後做跟電腦相關的事。




不嘮叨叮嚀,讓孩子在犯錯中求進步

喜歡小孩的他,如今也有兩個寶貝兒子,老大8歲,小的1歲半。他和兒子感情很好,大兒子喜歡找爸爸聊天,而且無話不談。現階段,林之晨認為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建立價值觀最重要,而他也注重英文,並開始教兒子寫程式。

林之晨是位「思考型」的父親,常常想著「我現在對他們做的,將來會造成什麼影響」。一件小事能夠顯出他的細膩,例如他發現兒子忘了簽聯絡簿,他躊躇著是否要提醒他,但想著如果沒犯錯就可能無法改進,最後他決定還是不要提醒兒子,讓他受罰。放手,是爸爸教導孩子的第一步。




林之晨笑稱,養育孩子就像是一個「社會科學實驗」,他所能做的就是要最大化對孩子未來的影響,身為父母的此時,他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,只有時間能夠證明。以下是林之晨2015年的專訪精華:

Q:7歲前都住在外公外婆家,談談他們對你的影響?
A:我的外婆畢業於日本昭和大學家政系,是個有條不紊的家政婦,對家的要求是一塵不染,井然有序。因此我從小養成對「乾淨」的高標準,桌上有灰塵一定想辦法擦乾淨,吃餅乾或芒果,容易弄髒的食物,也會跑到洗手台上吃,小時候吃飯也必定要吃得乾乾淨淨,不能浪費。從小外婆就訓練我做家事,陪她買菜,教我切菜、挑碗豆等,現在叫做「蒙特梭利」,以前就是學習做家事。
外公是醫生,很權威。記得小一時,某天放學後,我在路上買了好吃的車輪餅回家,要給外公吃,沒想到他反而把我罵了一頓,說這些東西不衛生,讓我很委屈。後來我發現他是那種日式教育出來的,當他認為是對的事情,就會很堅持,不能體會旁人的感受。他的個性是當決定做一件事,就會堅持到底,不斷訓練,直到成功。記得我小時候,他去了趟義大利,就想學義大利文,還特別去師大找老師。後來又學了德文,還改用德文寫日記。他50多歲才開始學高爾夫,堅持每天中午練一小時,不到幾年就打到單差點。 後來碰到很多長輩告訴我,他們小時候生病都是我外公醫好的。外公是位名醫,但不以此自滿,而在人生中不斷挑戰自己,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。

Q:你出生於醫生世家,家中有沒有人希望你當醫生?
A:我從小就下定決心不當醫生,因為我覺得爸媽當醫生,讓我從1歲到7歲必須住在外公外婆家。別人都有媽媽做的愛心便當,我只能吃外賣便當;別的小朋友在外面受到挫折,都會回家找爸媽。小時候覺得很不甘願,覺得爸媽太忙,犧牲了我的童年。 我很喜歡小孩,希望生了小孩後,可以多陪他們。後來我對電腦很有興趣,可能是小時候覺得,長大後做的事若是和電腦相關,會蠻酷的。

Q:你的父母對你的教養方式,哪些深深影響你,會延用在小孩身上?
A:小時候爸媽教我兩件事,我覺得很受用。第一,不給零用錢。媽媽比較節省,金錢上都算好好。因為沒有零用錢,我會想自己打工賺錢。 第二,美的鑑賞。爸爸是留學法國的,比較浪漫,他認為看過世上的好東西,才懂得如何欣賞。他帶我們出國去玩,看世界一流建築,享受美食,住好的飯店,培養我對於「美的事物」的概念。 我對兒子的方式也是如此,金錢上是匱乏的,但精神上飽滿。但現在小孩的物質資源太豐富,一次生日會可能就會收到十樣禮物,我讓他一個禮拜只能拆一個禮物。

Q:談談你對兒子的教養觀?
A:我比較少對兒子做出「習慣的建立」,比較多「價值觀」的探討,比如他告訴我同學欺負他,我會和他探討同學為什麼這麼做,可不可以去預期為什麼,要怎麼做才能化解。我很注重「預期」(anticipation),也就是試想別人的心理與感受。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太自我本位主義,把我自己的功課或事情顧好就好了,但不知道別人的感受,我們的教育沒有強調同理心,或是預期別人的需要是什麼。以至於在上位者,不了解人民需要是什麼,或是企業不會做產品,因為不知道消費者的需求在哪裡。我們的教育缺乏「設身處地為人著想」,對別人的心理與行為有同理心。

Q:在兒子心中,你是個什麼樣的父親?
A:我不喜歡像老美那樣和孩子buddy buddy,像朋友一樣,我覺得有點太過頭。我不覺得自己是照顧他的人,而是輔導他的人。身為爸爸,我有責任把他變成獨立個體,找到人生的目標,發光發熱。這樣的角色比較像兒子的「導師」,或是coach(教練)。 我的思考模式是,總有一天我會離開,所以他必須學會獨立,我的責任就是怎樣培養他獨立的能力。哥哥和弟弟差6歲半,現在哥哥不太在意弟弟的存在。我告訴他,有一天爸爸會死掉,只剩下他和弟弟,這也是為什麼他和弟弟感情要好。其實小孩對生死很開放,跟小朋友討論生死是件很有趣的事情。

Q:你鼓勵年輕人出來創業,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未來也是創業家或開創者嗎?
A:我不確定,每個人個性不同,適合不同的工作,很多人並不合適做開創者。如果沒有天分,硬要做這一行也會很辛苦。 我覺得現在這個時間點,我不希望給孩子太多的期望或人生方向,這樣很不健康,孩子長大後可自由選擇。現在,我會偏重在價值觀上討論,而不是方向。例如我會告訴兒子為什麼數學那麼重要,他長大想當廚師,我會告訴他如果要開餐廳,數學很重要,錢要算清楚,如果賠本如何養家養小孩,培養他學習數學的動力。




文圖/未來Family授權轉載使用。

★更多有關親子大小事,請至《未來FAMILY》

登入
如果您已是udn.com / udnfunlife.com會員,請輸入E-mail與密碼
E-mail / 手機號碼
密碼
驗證碼
為確保帳戶安全請重新登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