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統公告
【有. 設計 uDesign 貼心提醒】
親愛的會員,為保障您的權益,帳戶使用安全,請記得定期更新會員密碼。
閱設計
專訪/2018 台北雙年展:沒有人是局外人,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。
2018/12/11 by LaVie
就在九合一選舉前一週,2018 年台北雙年展隆重登場,主旨指向大選時也成為熱門話題的環境議題,非常應景。兩位策展人在毫無包袱的策展企圖之下,超越過往藝術展乃至於雙年展的展覽形式,既深且廣地拓展了環境議題所能涵納的面向,甚至也拓展了觀眾感知與了解雙年展的方式。盡一切努力,促使大眾反思:人人都是生態系統的作者,沒有局外人。



臺北市立美術館歷經九個多月閉館整修後,開館之作帶來2018年台北雙年展《後自然: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》,展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視野。長期關注在地社群與環境議題的藝術家吳瑪悧(以下簡稱吳),與V-A-C基金會藝術總監范切斯科.馬納克達(Francesco Manacorda,以下簡稱馬)為本次策展人,有別過往以視覺藝術家為主的參展陣容,邀請了社會運動者、環保團體、廣播人等等參展,也規畫生態實驗室(eco-lab),透過走讀活動與工作坊,讓觀眾用不同的感知方式「參與」,而不只是觀賞一場雙年展。

吳瑪悧以「後自然」、「後人類」、「後殖民」與「後博物館」等四個關鍵詞詮釋本次雙年展,乍聽之下,似與一般大眾相隔甚遠,但從實質展覽內容、陳列方式來看,卻是促使大眾運用感知能力來參與作品、發展作品的重大嘗試,要藉此鬆動自然、藝術、人類、歷史與社會等領域的界線,甚至是「美術館」這個場所的定位與功能,企圖發展出新意的可能。透過兩位策展人的專訪,為讀者導覽這場雙年展,也啟發一場新的思考:作為一個後人類,該如何思考、參與自己所存在的生態系統。





Q:今年雙年展主題《後自然: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》,是如何產生的呢?
吳:環境議題逐漸成為各領域的顯學,特別是近年台灣,能源和空污議題也成為這次大選的熱門話題(笑)。過去的台北雙年展也有涉及環境議題,但可能只是幾件作品,並沒有凸顯。當北美館邀請我策展,我就提出要以環境議題作為主題的想法,這不只是回應在地,其實全世界都在面對氣候變遷問題,很多藝術家長期投注於相關創作。

馬:瑪悧看過我曾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(Barbican Centre)策畫匯聚了環境藝術、環保活動、實驗性建築等等的展覽,了解我對相關議題與藝術家有相當程度的認識,因此邀請我作為共同策展人。生態議題在台灣近幾年有很大迴響,相較其他當代藝術議題,我們認為這是比較沒有門檻、一般大眾都能有所感的題目。





Q:策展論述中提到,此展任務分為三條路線:1. 處理美術館和當下環境議題的關係;2. 確認美術館作為一個「可以融入在地社群與文化」的社會參與者角色;3. 在全球層面上,確保美術館能促進不同領域與機構之間的合作。這三條路線的內涵是什麼?
吳:此展內容可用同心圓的概念,分為後殖民、後人類與後博物館等三個層次面向來理解。「後人類」,現在人與機器已經可以合體,從生存方式、生活型態來看,完全是後人類的狀態;「後殖民」,這次很多展出作品,內裡脈絡都和殖民歷史有關,環境破壞不是今天才開始,很可能在一兩百年前殖民帝國進來時,已開始掠奪資源,如今要談恢復環境,得從歷史去檢視人是如何對待環境;「後博物館」,過去的博物館強調要有完整的收藏,依著藏品做展覽,進館觀看的觀眾是被動的,但是現在人們期待博物館不只是「保存文化」,而是能帶動一地的文化發展,博物館的角色會越來越像前瞻者、議題帶領者。

我們期待這是一個「促成美術館改變定位」的可能。美術館具有社會功能,該如何維繫整個社群?美術館是因觀眾而存在,觀眾是非常多樣化的群體,本身就是一個生態,美術館要如何服務這些觀眾,讓生態更健全?這也體現在這次展區與作品體驗的規畫中。





文/賴韋廷;圖片提供/臺北市立美術館。

★與udnFunLife成為LINE好友,隨時掌握生活大小事>>立即加入

登入
如果您已是udn.com / udnfunlife.com會員,請輸入E-mail與密碼
E-mail / 手機號碼
密碼
驗證碼
為確保帳戶安全請重新登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