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統公告
【有. 設計 uDesign 貼心提醒】
親愛的會員,為保障您的權益,帳戶使用安全,請記得定期更新會員密碼。
閱設計
《台客劇場的人生實驗室》一起走進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實驗室!
2018/09/11 by 圓神出版
常常有年輕人問我:要如何成為一個YouTuber?

這問題總讓我很難一下子就回答出來。為什麼?如果你想創作,隨時都可以成為YouTuber;如果你想出名,那麼YouTuber只是管道之一,你不一定要像我走這條路。至於為什麼我會走上這條路?坦白說,我幾乎是誤打誤撞的。多年前,我還夢想留在好萊塢成為大導演時,根本還沒有YouTuber這種職業—如果這也算是一種職業的話。



我在美國念書,離開學校後繼續在美國闖蕩很多年,沒弄出什麼成果,you know,身處異鄉,再加上有時候聽到人家分不清楚「Thailand」與「Taiwan」也會覺得沮喪,所以,其實我是帶著挫敗的感覺回到台灣。

回台後,也做過廣告、拍過一點東西,但始終沒有真正做出自己覺得多了不起的東西,用華人的價值觀來看,我年過四十,根本還沒闖出什麼名堂。 

可能很多人以為像我這種從小就待在國外、接受美式教育的人,人生一定很順利、很精采,好像很容易就能混生活,但我的人生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順利,這樣講,你可能會覺得詫異:如果我不順利,還有誰順利?要嘛是我在開玩笑,再不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畢竟我爸曾是還算有分量的醫生,而我兩歲就去美國,一路都接受美式教育,現在拍片拍成網紅,似乎讓某些年輕人覺得很羨慕(當然我也常被罵),這還不夠順利嗎?

其實我想說的是,華人總是習慣在既有的單一標準下來檢視一個人,包括出身如何、教育程度怎樣、是不是有成就、社會地位高或低等,然而,我們什麼時候真正放下這些條件來好好認識一個人,包括認識自己?如果沒有這些狹隘的標準,那我們又如何評估自己成功或失敗?





父親是醫生,在他的年代,當醫生有很高的社會地位,但我對當醫生一點興趣也沒有,所以很早就告訴他,我不想當醫生。

Okay,我爸算是開明也能尊重我的選擇,不想當醫生沒關係,那我要幹嘛?當時我對建築有興趣,所以跑去念建築,念著念著發現內容跟我想的差很多,很多住屋都醜醜的,而且因為跟人沒有關係,所以住在裡面感覺冰冰冷冷的,我才知道我想做的是跟人有關的事,是要有溫度的,於是我轉念視覺藝術,這一念下去,覺得影像太有意思了,因此燃起我的電影夢。雖然到目前為止,我的「成就」就像文章一開頭跟大家告白的那樣,還沒有很了不起的作品,但是我想人生就是一個實驗室,在認識自己的路上不斷探索各種可能性,因此一定會有失敗、錯誤、不如意,但人生本來就是一直在這實驗過程中摸索出自己的一條路,不是嗎? 

我爸很愛台灣,在他的年代,知識分子都充滿熱情地投入社會運動,他們希望藉由大家的力量,一起讓社會更好,正好他又很擅長溝通協調與動員組織,所以不管是社會運動或者社區營造,他都有一群夥伴,有目標、有計畫地去實踐。但到了我這年紀,社會氣氛加上我的個性,以「台客劇場」頻道來說,一開始只是從很個人的角度,並抱著想要認識家鄉的心情來創作,可能也跟我離鄉背井多年有關,因此小小的我,談不上任何環保意識或改造社會這麼偉大的使命。不瞞大家,在淨灘系列拍攝前,我也是塑膠杯、寶特瓶不離手啊!拍攝淨灘,一開始只是為了拍攝RE-THINK的Daniel,認識了淨灘後才好奇展開行動,之後的效應完全不是我原先所能設想的。





七十二小時的街友體驗,也是發自我很粗淺的疑問:為什麼有人會這麼弱勢,連家都沒有?我的淨灘伙伴楊峻傑就是一個讓我很震撼的例子。 

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:當這些街友還不是街友以前,原本是什麼樣子?峻傑跟爸爸在街頭流浪過整整一年,而峻傑的父親原本是企業主,公司還有來自國際市場的訂單,家境比小康還要好,但就是會有這麼令人意外的一天,他們成了無家可歸的人,得露宿街頭。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淪為街友?如果是,那我們又憑什麼歧視這群人?他們應該被理解、同理。但我也是經歷這一段拍攝後,才更加理解他們的處境,這件事也讓我感受到絕對不是成為三天街友體驗過後就結束,接下來,我還想做點什麼,這三天的體驗,或許才是開始而已。

「你敢不敢挑戰台北市最多菸蒂的一條街」是二○一六年的實驗,算是早期作品,我沒想到這部影片不僅在網路上獲得很大的迴響,而且還真的被政府官員當成一回事,後來我也真的跟柯P一起淨街了!不僅天津街設置菸灰缸,當然網友們給我很多激盪與回饋意見,才有了後續一系列的淨街影片創作。 到目前為止,我的作品最受爭議的應該是生酮飲食吧!會想親身進行低醣飲食實驗是因為老爸的糖尿病,老爸自己就是醫生,對我的實驗沒有太多質疑,但他不停地提醒我,製作影片時一定要跟觀眾提醒:「如果是糖尿病患者,就要跟醫生配合討論,不要自己貿然進行實驗。」我的著眼點不是宣稱我有多專業可以取代醫生,只是希望透過實驗,對現在的醫學觀念提出一些可能的迷思與疑問。





現代人重視健康,各種媒體每天都有大量訊息出現,仔細閱讀這些資訊後,會發現這些內容常常是自相矛盾,一下子說飽和脂肪好,一下子說不好;一會兒說咖啡好,一會兒說不好,連被奉為養生的地瓜現在也有質疑聲音出現。究竟誰說的才是對的?我相信這不只是我有困惑,而是讀這本書的你與看過我影片的每一位朋友都有的疑問,所以我才想用自己來做實驗,親身體驗感受會更確切。

看過我影片的朋友們大概會知道我的風格,我總是露臉當主角(連老婆、小孩都無法避掉鏡頭,小孩已經慢慢懂事,向我宣告未來不再入鏡),這不是愛現,而是為了落實並實踐。我認為,現在很多人的生活對於大環境充滿無力感,很容易就批評政府或者別人,當然,政府做得好不好,可以用客觀標準來檢視,但除了抱怨政府之外,我們是不是還能有什麼作為,從自己改變起?如果我們連一點行動都無法展現,就只剩下抱怨,那麼,這對個人人生與社會,並沒有太多的意義。 

當然,若你現在問我,我做這些事情的意義是什麼?目標又是什麼?我一樣無法用三言兩語回答你。很多理解或者看見,總在行動後才會更加清楚明白,我唯一可以跟大家確定的是:把人生當成一個實驗室,一點都不會有事!所謂的成功,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,只有你自己走過,才會知道什麼是成功,什麼是你人生真正的意義。

歡迎你跟我一起走進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實驗室!





想看更多《台客劇場的人生實驗室》內容,歡迎至讀創故事讀書吧查看。

作者/林冠廷;文圖/圓神出版提供。

登入
如果您已是udn.com / udnfunlife.com會員,請輸入E-mail與密碼
E-mail / 手機號碼
密碼
驗證碼
為確保帳戶安全請重新登入